与时代同行 改革开放排头兵 上汽大众助力现代汽车强国梦

汽车瞭望哨
汽车瞭望哨
汽车瞭望哨
4618
文章
0
评论
2021年8月5日07:50:39 评论 2608字阅读8分41秒

回首过去百年路,不畏艰险、努力奋斗是贯彻始终的关键词,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行业,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不懈奋斗。

1983年4月11日,在上海汽车厂的一间车间里,中国员工们与德国专家站在刚刚下线的一辆白色桑塔纳前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没有明星主持,没有鲜花美酒,这个朴素的下线仪式却标志着中国汽车进入了一个完全迥异于从前的新时代。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

如果说哥伦布的航船打通了与新大陆的通道,那么上汽大众这个最早一批进入中国汽车合资目录的汽车企业则连通了世界汽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以来,上汽大众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共同成长与发展,引领开拓创新,持续推动国内汽车行业的变革转型。

合资合营 汽车产业发展先头兵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轿车工业仍处于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怀抱发展汽车强国的心愿,中国与西方各国开始洽谈合资建设轿车企业事宜。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针对轿车合资问题给了批示,并说:“不仅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小平同志的一锤定音,也正式开启了合资的序幕。同年10月,中国机械代表团访欧,与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斯密特先生开始洽谈合资建设轿车企业事宜,开启了中德合作的序幕。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要接受更多的挑战。6年里的30多次谈判,法律文件的滞后、国内政府行政机构的压力、社会舆论导向等等,都成为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谈判的过程,也对在中国建立和完善一个对外开放体系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合资的法律依据。在中德谈判初期,中国尚未有严谨细致的合资法规,使得双方谈判陷入无法可依的瓶颈。为此,国家中央吸收了中德谈判代表的意见,快速起草并细化法条,推出了我国首部《合资法》。上汽大众这一合资项目的谈判,为我国后续不仅仅是汽车,乃至其他行业的合资合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例与经验,成为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先锋。

经过6年漫长的谈判,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于1984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合营合同,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上汽大众作为中德合作的桥梁、国内汽车产业的先头兵,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了国内,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由此展开。

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旋风”桑塔纳 轿车国产化典范

中德双方开始合作后,首先需要确定引进哪一款产品。当时,德方推荐“奥迪80”或者“桑塔纳”两款车型。经过中方研究,采用了当时最新材料、技术、工艺的全新车型桑塔纳获得了青睐。它是德国大众的最新产品,外形朴实大方、空间宽敞、安全性与经济性都有过人之处,适合作为国内的公务车、商务车使用。

桑塔纳流水线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中国产的桑塔纳轿车驶下生产线。但是,在生产桑塔纳早期,只有轮胎、喇叭、天线和标牌真正实现国产,其余零件全部是进口拼装,国产化率不足3%,比起生产不如说是组装。如果无法提升国产化率,中国汽车生产技术便无法真正实现提高,上汽大众项目也将叫停。

关于国产化的质量标准,在当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论。按照合同,桑塔纳国产化零部件必须送到德国,由德国大众进行技术认证。碍于当时国内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尚处起步阶段,生产出有瑕疵在所难免,这在严苛的德国专家眼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一度有了德国人在有意“卡脖子”的传言。

1988年,关于桑塔纳国产化的质量标准正式有了定论:“桑塔纳的国产化,不能‘瓜菜代’,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不要瓜菜代”这句话一直广为传颂,也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上汽大众坚持了高标准,也正式送走了中国汽车产业“敲敲打打”的时代。

坚持品质为先 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为攻克“提高桑塔纳国产化率”这一难题,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再次开启了一系列攻坚创新工作。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状况是一缺技术二缺钱,提高国产化率,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笔的改造费便是制约提高国产化率的最大障碍。

1988年,“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根本性地解决了解决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也同样在1988年, 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则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桑塔纳的国产化不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城市,甚至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问题。有了政策扶持、有了资金支持,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脱胎换骨的成长。甚至后来,只要质量标准获得过上汽大众认可的零部件,其他厂家就直接采购,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产品”。

而在企业内部,上汽大众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即入门关、首件样品关、工装样品关、质量保证体系评估关、批量供货关和正式供货关,实现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同时,如果国内本土零部件工厂想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必须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零部件经过德国标准测试,才能通过考察。

1992年1月28日,庆祝累计生产10万辆桑塔纳轿车活动

在此过程中,上汽大众与德国共同合作,逐步建立了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供应体系、现代化的整车生产系统以及全功能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系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现代化的汽车产业体系通过上汽大众率先在中国付诸现实。在零部件体系方面,中德合作伙伴一起动员大众汽车集团全球300多家零部件厂商,鼓励支持他们到中国转让技术,建立合资企业,实现本土生产。最终,中德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他们也成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各方成员共同努力,90年代初桑塔纳国产化率终于达到90%,年产量也超过了3500辆。克服语言障碍、技术鸿沟,国产化技术与德系标准的融合,为国内汽车产业引入了与全球同步的制造工艺,也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品质座驾。桑塔纳这股加州旋风,终于风靡全国。

上汽大众的发展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每一次开拓与创新都成为了推动前行的力量。站在2021年往前看,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和故事都成为了一个符号,记载着中国汽车、中国改革开放建设者们最初的勇敢和创造。奋斗之路仍在延续,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路上,上汽大众如何自我革新、持续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敬请期待下篇。

weinxin
汽车瞭望哨
观察、探究、警戒、守护,做汽车行业的瞭望哨和守夜人。微信扫一扫,即可关注汽车瞭望哨深度观察和最新资讯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8月5日07:50: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autolw.com/archives/63899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