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高田  问题气囊成敝履  召回成本或达240亿美元

汽车瞭望哨
汽车瞭望哨
汽车瞭望哨
70
文章
3
评论
2016年4月6日10:48:29 1 4746字阅读8分21秒

诱发历史上最大规模汽车召回的“高田气囊门”继续发酵,3月30日,美国彭博社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日本汽车安全气囊供应商高田集团(以下简称“高田”)此次全面召回隐患气囊的总成本,估计将达到2.7万亿日元(约合240亿美元)。受此消息影响,高田股价应声暴跌20%,跌停至414日元。

01

今年初,高田“气囊门”事件大规模爆发,仅在美国,因高田气囊质量被迫召回的问题汽车就高达2400万辆,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头号汽车大国——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言人Gordon Trowbridge为此曾表示,“这是一场巨大的安全危机。”

除了美国市场,在日本本土市场,情况更加糟糕。此前,日本本国媒体就曾报道称,高田最大的客户——本田,已因高田气囊门召回2450万辆汽车。为此,本田已额外支出了2800亿日元(约合22.5亿美元)的费用。此外,丰田涉及高田气囊门召回的车辆,也高达1500万辆,日产为442万辆。三大车企召回的汽车,已接近5000万辆。

美参议员Richard Blumenthal和Edward Markey主张制定更严格的汽车安全法规和检举制度

实际上,不仅是美国、日本,高田“气囊门”事件还涉及到德国大众集团和奥迪品牌,以及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等。这些大户采购使用的高田气囊也不在少数。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国市场的召回也多数缘于高田气囊。据统计,国内2015年逾558万辆的召回总量中,因气囊问题而引发的召回就超过了253万辆。

毫不夸张地说,高田“气囊门”事件已席卷了世界整个汽车行业。

高田的责任心哪儿去了?

一个企业如果稍微有点儿责任心,估计也不至于酿成如此大错,但于高田来说,却是一错再错。作为一向有精工美誉的日本企业,高田这是怎么了?

实际上,时间回溯到2000年时,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已经收到过消费者的投诉,称部分车型的高田产安全气囊在启动时会产生碎片。

直到8年后的2008年11月,日本本田首次公开披露,因为高田安全气囊质量问题召回了4000辆车。这也是因高田安全气囊而启动的首次批量性召回。随后,便不断有不少车企也因高田气囊问题召回缺陷汽车。国内因涉及车辆较少,再加上权益维权总是慢了几拍,因此并未引起太多国内媒体及网友的关注。

如果高田此时着手解决气囊质量问题,亡羊补牢,也犹未为晚,但高田的责任心显然是缺位了,以至于问题气囊被继续生产,并源源不断地大批量供给市场。

12fd6515c520b87e2459f19ef82e6a33

但问题气囊终究还是有问题,不会因为高田的视而不见就真的不复存在。随着高田安全气囊质量问题不断涌现,涉及召回的车辆数量不断激增。2009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式开始对高田气囊问题进行调查,并向国内车企发出警示通报。

2014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再次对高田气囊问题进行调查,并开始要求多家车企进行全美范围的产品召回。

同年年底,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针对高田气囊安全隐患,向国内车企发布了风险警示通告。但针对高田气囊问题,高田集团高层并未向媒体或者公众公开表态。

此后,高田气囊问题开始频繁发生,直至被消费者告上法庭。

2015年12月22日,一名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鲁吉亚男子,在驾驶福特Ranger皮卡时,因高田气囊事故而死亡。死者代理律师在提交给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投诉中称,其委托人是“被气体发生器射出的金属碎片射进脖颈导致死亡”。

死者代理律师表示,当时,其委托人在公路上驾驶2006款福特Ranger皮卡时,撞上了一头牛,没想到安全气囊弹出后却发生了爆裂。他表示,“毫无疑问,我的当事人是被安全气囊的金属碎片所杀,死亡证明和验尸报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官员介绍,高田问题气囊已致9人死亡,98人受伤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官员介绍,高田问题气囊已致9人死亡98人受伤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为此表示,因高田安全囊破裂和产生的塑料与金属碎片,已导致9名美国人死亡,98人受伤。

高田安全气囊事件开始在全球连锁爆发,以至于消费者家喻户晓。客观地说,要不是近期来持续爆发的安全气囊质量问题及大批次的召回,估计高田都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最起码在普通汽车消费者眼中是这样。

高田“气囊门”有哪些警示?

2015年6月2日,美国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下属机构在首都华盛顿举行高田安全气囊缺陷问题听证会。美国参议院提出高田公司应该为其气囊爆炸受害者建立赔偿基金,却遭到了高田的拒绝。

美国参议员Richard Blumenthal在听证会上手持高田气囊爆炸碎片质问高田

美国参议员Richard Blumenthal在听证会上手持高田气囊爆炸碎片质问高田

高田美国子公司高级副社长凯宾•肯尼迪表示,“因有意见认为使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剂是造成异常破裂的原因,今后将使用其他的气体发生剂。”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高田高层首次承认使用气体发生剂——硝酸铵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高田自己却很清楚,自己一直使用的是硝酸铵气体发生剂。实际上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指责高田刻意隐瞒气囊安全问题。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时间回溯到1990 年,高田一开始进入安全气囊领域时,采用的就是便宜但性质不稳定的硝酸铵为起爆剂,明知有潜在风险却继续发展,高田显然也抱着很大的侥幸心理。

2004年,高田气囊发生第一起意外后,高田当时也曾做过内部测试,并已察觉安全气囊会意外爆炸,但此时的高田,仍选择了不告知客户与有关单位,也不进行处理,反而对内部下达封口令,湮灭证据。

2007 年起,高田安全气囊问题逐渐曝光,2008年11月,日本本田首次公开披露,因为高田气囊质量问题,本田召回了自己的4000辆车。这也是因高田气囊而启动的首次批量性召回。

随后,高田“气囊门”事态越演越烈。到2015年时,已呈燎原之势,日系车企以及跟日本关系较近的美系车企,几乎无一幸免。

ED0

此时,高田再出来正式应对,委实已经太晚,全球市场上已经充斥着将近3亿个问题气囊,一不留神就会蹦出来爆个响儿。

2015年11 月 3 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宣布将对高田处以7000 万美元罚款。美国交通部长安东尼•福克斯(AnthonyFoxx)当天在会上表示,高田已经陷入了“拖延、误导及拒绝承认事实”的模式。福克斯同时通牒:如果后续处理中高田配合度不佳,最高还将再追加1.3亿美元罚款。

weinxin
汽车瞭望哨
观察、探究、警戒、守护,做汽车行业的瞭望哨和守夜人。微信扫一扫,即可关注汽车瞭望哨深度观察和最新资讯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6年4月6日10:48: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autolw.com/archives/1427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怕瓦落地 怕瓦落地 3

      高田这也算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比大众“排放门”更可恶,主要是态度! :wink: